中国是一个拥有多个经济强省的大国,其各个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因地制宜,自成一派。针对中国城市排行榜,大家最先想到的当然是北京、上海、广州等大城市。但实际上,这些城市纵然在综合实力、资源储备等方面优势明显,但在一些特定的领域,还真不是所有城市里第一的。
在国内学者普遍采用的城市排名中,经常用到的指标有:GDP总量、城镇化率、人均可支配收入、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情况、科技创新、生态环保等。从以上指标来看,北京、上海、广州等直辖市确实具有突出优势。在GDP总量方面,2019年十大城市排名中前三甲分别是北京、上海和深圳。但如果按人均收入计算,多数小城市比大城市更富有。
除此之外,一些中西部城市近年来的崛起也逐步显现出来。例如位于云南省的昆明市,在旅游、新材料,电子信息和现代医药等领域表现卓越,有望成为中国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。湖南省长沙市去年也获得“中国智能制造之都”称号,城市发展潜力不容小觑。
从生态保护角度来看,北京、上海等大城市因人口密度较大、工业污染严重等等,环保治理面临很多挑战。但与此同时,像福州、厦门、青岛等小城市都因为地区特色文化资源,被国家大力扶持,所以发展状况喜人,而且环境状况相对较好。
综合来看,中国城市发展早已由大城市垄断,正式向“一主宰多追赶”转变。当我们在寻求一个高质量、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时,要考虑的不只是“大城市”的排名,更多的是要通过比较和分析,找到城市发展的优势和不足,并结合各自实际,适时地采取有效举措,做出具体改善措施。
对于那些小城市中的“黑马”,我们也应该深入了解,学习其成功之道。而针对大城市,更要有危机机制意识,因为不再排名前几位不代表城市已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,恰恰处于更为关键的转型期,提高城市管理成效、弥补发展不足、加强核心竞争力,是当前大城市还需努力的领域。
在中国城市排行榜中获取冠军并非万能,重要的是要趋势敏锐、积极变革,不断发掘城市内在优势和潜力。只有这样,才能确保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经济的繁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