特朗普执政时期(2017—2021年)推行的关税政策是其“美国优先”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,尤其是针对中国的贸易战引发广泛关注。以下是对其提升关税的核心解读:
---
### **1. 政策背景与直接目标**
- **减少贸易逆差**:特朗普认为美国长期贸易逆差(尤其是对华逆差)损害了经济,试图通过加征关税迫使贸易伙伴让步。
- **保护国内产业**:针对钢铁、铝等传统制造业,以“国家安全”名义加税(232条款),旨在复兴美国本土工业。
- **施压中国结构性改革**:通过“301调查”指控中国知识产权侵权和技术转让问题,对中国商品加征高额关税(最高达25%),迫使中国改变贸易行为。
---
### **2. 经济影响**
- **短期保护效应**:部分行业(如钢铁)短期受益于关税保护,就业岗位略有回升。
- **长期成本转嫁**:关税成本通过供应链传导至美国企业和消费者,推高物价(如电子产品、日用品)。
- **全球供应链扰动**:企业被迫调整供应链布局,部分生产转移至东南亚国家,但未完全回流美国。
- **报复性关税**:中国、欧盟等对美国农产品、汽车等加征反制关税,打击美国出口。
---
### **3. 政治与战略动机**
- **兑现竞选承诺**:特朗普将关税作为“反全球化”符号,迎合蓝领选民对产业外流的焦虑。
- **谈判筹码**:关税被用作施压工具,推动贸易协定重新谈判(如《美墨加协定》替代NAFTA)。
- **遏制中国崛起**:通过技术封锁(如对华为制裁)和关税施压,延缓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发展。
---
### **4. 争议与批评**
- **WTO规则冲突**:单边关税违背多边贸易体系原则,削弱WTO权威。
- **效率争议**: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关税代价高昂,美国经济研究所估算贸易战导致美国损失约0.5%的GDP。
- **企业反弹**:依赖中国供应链的美国企业(如苹果、沃尔玛)面临成本上升,被迫游说政府豁免关税。
---
### **5. 后续影响与遗产**
- **中美关系重塑**:贸易战演变为科技、地缘竞争,拜登政府延续部分对华关税。
- **全球化退潮**:推动企业重新评估供应链安全,“近岸外包”和“友岸外包”趋势增强。
- **政策惯性**:部分关税成为长期政策(如钢铝税),美国两党对华强硬立场趋于一致。
---
### **总结**
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本质上是经济民族主义与地缘政治博弈的结合,短期内强化了美国谈判地位,但长期加剧了全球经济碎片化。其影响远超贸易领域,深刻重塑了国际政治经济格局,并为后续政府对华政策设定了基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