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 月 4 日至 5 日,亚洲股市遭遇剧烈调整,日韩股市成为重灾区。日经 225 指数单日暴跌超 2.4%,韩国 KOSPI 指数重挫 4.27%,科技股集体跳水,三星电子、SK 海力士等龙头股跌幅超 4%,韩国市场甚至触发程序化交易暂停机制。这轮调整是多重因素共振的结果,既有前期过度上涨的技术性回调压力,也受全球流动性预期变化和地缘风险升级的冲击。
一、核心触发因素:估值泡沫与获利了结
日韩股市在 10 月经历了罕见的狂欢式上涨,日经 225 指数单月涨幅超 15%,韩国 KOSPI 指数累计飙升 19%,年内涨幅达 72%,均创下历史新高。这种上涨主要由 AI 和半导体产业的乐观预期驱动,三星电子、SK 海力士等公司股价因英伟达订单激增而屡创新高。然而,市场逐渐意识到,部分科技股的估值已严重透支未来增长潜力 —— 例如软银集团的市销率(PS)超过 10 倍,显著高于全球科技公司平均水平。
电影《大空头》原型 Michael Burry 提前布局看跌期权的消息曝光后,市场恐慌情绪集中爆发。11 月 4 日,高盛和摩根士丹利 CEO 相继警告股市可能出现 10%-20% 的回调,进一步加剧了抛售压力。程序化交易模型在下跌中自动触发止损指令,形成 “下跌 - 抛售 - 进一步下跌” 的负反馈循环,韩国 Kospi 200 期货因此触发 “Sidecar” 暂停机制。
二、外部冲击:美元走强与美联储政策转向
美元指数在 11 月 4 日突破 100 关口,创三个月新高,直接压制了高估值科技股的估值空间。这一变化源于美联储政策预期的突然转向:此前市场普遍预期 12 月降息概率高达 94%,但随着芝加哥联储主席 Goolsbee 等官员表态 “不急于降息”,降息预期概率骤降至 69%,导致美元资金回流美国国债市场。
美元走强还加剧了汇率风险,韩元兑美元汇率跌至 4 月以来最低点,日元兑美元逼近 154 关口,日本新任财务大臣不得不连续发出干预警告。对于严重依赖进口能源和原材料的日韩企业而言,汇率贬值不仅推高成本,还削弱了海外收益的换算价值。
三、系统性风险:美国政府停摆与地缘扰动
美国联邦政府停摆进入第 35 天,追平历史最长纪录,导致关键经济数据发布中断,美联储决策依据缺失,政策不确定性显著上升。国会预算办公室警告,停摆可能使四季度 GDP 增速下降 1-2 个百分点,这直接冲击了依赖美国市场的亚洲出口企业信心。
地缘政治风险同步升级:中东冲突外溢风险加剧,俄罗斯指控法国计划向乌克兰增兵,北约核演习激化美俄对抗,这些事件促使全球避险情绪升温。作为半导体产业链核心环节的日韩,其股市对地缘冲突尤为敏感,投资者担忧供应链中断和需求萎缩。
四、结构性矛盾:政策依赖与产业隐忧
日韩股市的暴涨暴跌折射出深层次结构性问题。日本股市的 “高市交易” 逻辑(即依赖财政扩张和货币宽松)面临债务危机隐忧 —— 日本政府债务规模已突破 1200 万亿日元,占 GDP 比重超 260%,继续扩大支出可能引发国债抛售。韩国则过度依赖半导体单一产业,尽管三星和 SK 海力士在 AI 芯片领域占据优势,但全球半导体库存周期波动仍可能冲击其盈利稳定性。
此外,欧盟《人工智能法案》正式生效,要求生成式 AI 企业披露训练数据来源,这可能延缓日韩科技公司的技术商业化进程。日本央行此前已多次警告股市过热,称其缺乏经济基本面支撑,此次调整可视为风险释放的开端。
五、亚洲市场联动效应与中国韧性
日韩股市暴跌引发亚洲市场连锁反应:香港恒生科技指数下跌 3.2%,台湾加权指数重挫 2.8%,东南亚股市普遍跟跌。但中国股市表现相对韧性,上证指数仅微跌 0.41%,高股息的银行、公用事业板块逆势上涨,显示出政策托底和结构性资金配置的力量。
这种分化源于中国经济的独特韧性:10 月制造业 PMI 虽微降至 49%,但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仍保持扩张,基建投资加速和消费回暖为市场提供了支撑。此外,中国央行通过逆回购净投放 2000 亿元流动性,并引导 LPR 下行,稳定了市场预期。
六、未来展望:短期波动与长期机遇
短期来看,日韩股市可能延续震荡调整,需关注三大信号:一是美联储 12 月议息会议对降息路径的明确表态;二是美国政府停摆是否结束及经济数据恢复情况;三是中东冲突是否进一步升级。对于科技股而言,估值消化过程可能持续至明年一季度,尤其是那些缺乏实际盈利支撑的 AI 概念股。
长期而言,亚洲市场的结构性机遇依然存在。中国 “十五五” 规划明确的量子科技、半导体等战略新兴产业,以及东南亚国家的制度改革(如越南升级为新兴市场),可能成为资金新的配置方向。投资者需警惕过度杠杆和单一行业集中风险,转而关注盈利确定性强、估值合理的细分领域,如新能源汽车、工业母机等。
此次调整再次印证了 “没有只涨不跌的市场”,日韩股市的暴跌既是对前期非理性上涨的修正,也为全球投资者敲响了风险警钟。在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下,分散投资、关注政策动态和产业基本面,将成为穿越周期的关键策略。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