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商银行是什么意思?农商银行:农村金融的坚实后盾
什么是农商银行?
农商银行,全称为农村商业银行,是指在县域和农村设立,主要为当地农业、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。农商银行是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,肩负着服务“三农”、支持乡村振兴的使命。
农商银行的意义
农商银行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具有重大意义:
满足农村金融需求:农商银行深入农村一线,为农民、农村企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信贷、储蓄、结算等金融服务,满足了农村经济增长的资金需求。
支持乡村振兴:农商银行积极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、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等乡村振兴重点领域,提供金融支持,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。
服务民生:农商银行在农村地区广泛布点营业网点,提供便利的金融服务,满足当地居民的金融需求,改善农村民生。
农商银行的体制机制
农商银行拥有独特的体制机制,突出“农村性、合作性、地方性”特征:
农村性:农商银行主要在县域和农村设立,以服务“三农”为宗旨。
合作性:农商银行主要由当地法人、自然人发起设立,实行“地方法人、成员持股、村民参与”的合作制股权管理模式。
地方性:农商银行主要服务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,受当地政府监管,接受当地监管部门的领导。
农商银行的发展现状
近年来,在国家政策支持和行业监管推动下,农商银行得到快速发展:
数量增长:截至2022年末,农商银行数量达到1456家,遍布全国31个省(区、市)。
资产规模扩大:农商银行资产总额达30万亿元,占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18.6%。
服务能力提升:农商银行不断完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,为“三农”发展和农村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的金融服务。
农商银行作为农村金融的坚实后盾,将继续发挥其独特优势,为乡村振兴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民生改善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,助力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。